当前位置:首页 > 家具房产 > 正文

“长风破浪”融媒联合采访|从联通到深融,“一体化”这样改变长三角

2023-06-06 06:27:07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五年,三省一市一体化发展跑出加速度,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生活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越抱越紧密的长三角正以全国1/26面积的土地、约1/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6月5日至6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会议前夕,扬子晚报联合新安晚报、新民晚报、钱江晚报共同推出长风破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报道。

交通一体化


(相关资料图)

跨省公交:让两地居民享受“同城”生活

2023年6月的第一天,南京的跨省线路又“上新”了。经南京江宁、安徽马鞍山两地交通主管部门及公交企业协商对接和实地查勘,宁马慈湖公交枢纽正式启用,江宁公交707路、867路和892路以及马鞍山公交125路同步入驻,实现无缝换乘!

江宁老大爷跨省去“洗澡”

当天中午,记者来到油坊桥地铁站附近的公交站台,乘坐上了707路。站牌上的信息已经更新,现在这条线路有43个站点,穿过建邺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最终到达宁马慈湖公交枢纽。

正值工作日的中午,车上乘客数量不算太多,基本都能找到空座。车上有不少老年乘客,从江宁上车,结伴坐公交去马鞍山,有着中国浴城之称的马鞍山,有着许多环境舒适,价格公道的洗浴中心,因为离得近,是很多南京人泡澡休憩的首选。“特别是冬天,我隔个两天就会在下午坐公交来洗个热水澡,然后晚上再坐公交回家。”家住在江宁的65岁乘客刘先生听说线路要开进马鞍山境内了,特地前来乘坐踩个点。

记者还碰到了一位“05后”的公交迷孙烨,他专程起大早,背着相机,在河定桥南乘坐6点02分第一班867路由江宁区出发,记录下跨省公交的增加给市民出行带来的变化。到达底站时,大约有十来名乘客都在此下车,他们基本都会继续换乘马鞍山公交125路。

4.5元车费,让跨省探亲更方便

23岁的陶俊龙家住在岱山西路,现在是江北新区研创园附近一家创业公司的职员。他的父母都是来自安徽,很早就到南京工作。以前工作忙的时候,就是陶俊龙的爷爷来负责接送他上下学。

爷爷家在马鞍山,在曙光路附近的路边开了个小店铺。陶俊龙工作后,每个周末只要空闲,都会坐着公交车回去看看爷爷。

过去,陶俊龙直接从家门口的岱山西路站乘坐62路,然后到建宁一村站换乘707路,然后到界牌站下车,向前走一小段路,换乘马鞍山的125路到曙光路。“因为江宁公交的界牌场站很小,已经无法容纳马鞍山的公交车了,所以乘客需要走上几步路换乘。”陶俊龙说,宁芜大道单向只有两股车道,大型货车较多,还会堵车,如果有许多乘客在路边换乘公交车的话还是存在一定危险的。现在,宁马慈湖公交枢纽启用后,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设置45个公交车位、10个充电桩,其中4个与社会车辆错时“共享”充电。宁马两地的公交车可以同时入驻一个场站,乘客也可以在同一个站台乘坐两地公交,“无缝”换乘,候车的环境也更加安全。

陶俊龙感叹,这些跨省公交对他来说,是非常实惠便利。“三趟公交车都是同站换乘,从岱山到爷爷家需要花费2个小时不到,加上换乘优惠,所有车票花费一共才4.5元。”他算了算,现在一年中坐公交回马鞍山得有30次。“对我来说,因为交通的便利,来往宁马两地早已没有什么‘跨省’的感觉。”

江苏累计开行跨省公交67条,占长三角7成

南京东山公交客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江宁公交707路、867路、892路行至终点站“界牌”后便会掉头开进江宁公交的场站内,现在宁马两地的居民可以通过换乘,无缝衔接南京轨道交通、主城公交线路,串联起各大商圈、交通枢纽、热门景点等,实现公交同城化通勤。今后,这个枢纽还要增加更多的线路,方便两地居民通行。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惠先宝介绍,随着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深入,目前江苏已累计开通省际毗邻公交67条,占长三角总数量的70%。累计发行加载交通出行功能社保卡超2700万张,约占全省常住人口32%。坐公交跨市跨省出行已成为省际毗邻地区居民的日常。

发展一体化

融合发展:启东高新区对接上海争坐C位

六成的游客来自上海,七成的高层次人才引自上海,八成的工业产品中转上海,九成以上的项目源自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的道路上,启东高新区无缝是融合发展的“快跑者”。

政府牵线跨省引才,为企业发展添动能

连日来,位于启东高新区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院长于伟带领团队成员,走进园区多家企业,了解企业在技术创新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研究攻克共性技术难题,推进产学研合作。

5年前,高新区与上海二工大“牵手”,逐步引进一批科技人才来启。今年2月,在全市科技人才发展大会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揭牌成立,更多科技人才进驻研究院,活跃于多家企业。

江苏瑞斯达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环保型防护手套生产。经园区介绍,于2020年与上海二工大合作,并设立研究生校外实训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去年双方合作实施“石墨烯气凝胶相变材料复合恒温蓄热防化手套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并被认定“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负责人裘耀明兴奋地说:“搭平台、引人才、促发展,园区思路超前、举措实在,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

记者通过园区工作人员的手机看到,“高新区企业服务平台”上,区内500多家企业基本信息等被“一网打尽”,企业可以在服务平台上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登录平台实时了解企业所求,为其纾困解难。

加速融入,跑好对接上海第一棒

每天,祝桥金属材料启东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卫东从上海的家里开车来启东高新区,经崇启大桥,1小时15分钟就能到公司,用他的话说:“比在上海还快。”

2018年初,占地45亩的祝桥金属新厂区启用,总投资1.44亿元,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所用的精冲带钢,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市场及澳大利亚、韩国、法国等地。“从上海公司陆续把设备搬到启东高新区,生产线调试后开始工作,中间几乎无缝衔接,能做到这一点,足见园区在‘接轨上海’这项工作上的决心和魄力。”

2022年公司年产值5.2亿,同比增长15%,与2019年在园区正式投产相比,销售收入将近翻一番,“别人在找项目做,我们是要挑好项目做。”杨卫东表示,今年公司年产值预计可达5.5亿元,企业发展驶入“超车道”。

160家上海企业的入驻,折射了启东高新区融入上海稳健的步伐。启东高新区(近海镇)党工委书记施灵马介绍,近5年,园区累计招引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约九成项目来自上海。在他看来,未来填满启东高新区的,将是上海张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上海中高端产业和企业的转移,包括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信息产业等。

生活一体化

跨省通办:便民服务在长三角区域内不断“升级”

早自2021年2月19日起,长三角人才流动就得到进一步松绑。来自苏、浙、沪、皖(合肥)的户籍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跨省迁移户口时,只需在迁入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即可,不用在迁出地和迁入地间来回奔波。这项新政推行还不到一周,作为人才引进进入安徽医科大学的徐马飞,就将上海户口迁来合肥,成为一名“新合肥人”——他也成为享受长三角地区跨省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的“第一人”。

两年多来工作生活都“挺适应的”

两年多来,徐马飞教授的工作和生活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课题项目,买了房,孩子也在本地就读,一家人都觉得“挺适应的”。其实在来到合肥之前,徐马飞在美国贝勒医学院做了七年的博士后。决定回国之后,他面临了很多选择,安医大这边提供的科研条件和配套都蛮好的,就定下来了。

事业是感召力,环境是吸引力。“在安医大,我有独立的实验室,有足够的启动经费、招生名额去搭建科研团队,让自己的想法转化落地。”徐马飞告诉记者,自己在出国前曾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当时就已经在上海落户。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回国选择时其它地方也能够满足个人待遇,但他却更看重发展的空间,据他了解该校生科院就陆续引入了十余位海外人才,重视、吸引人才的趋势一直在推进,而近年来合肥这座城市上升的势头也很明显。

从推进跨省户口迁移这一件事来看,其本身就是紧扣“一体化”这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人才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推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也能“跨省通办”

便民服务措施还在长三角区域内不断“升级”。为进一步方便跨省异地工作、学习、生活的居民申领居民身份证,按照公安部部署要求,长三角区域启动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试点工作。2021年10月20日起,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合肥市全面受理长三角区域户籍居民跨省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业务。

2021年10月,合肥市庐阳区户政中心迎来了胡先生一家三口。据了解,来自江苏省句容市的胡先生和妻子、女儿在合肥生活。当他看到安徽公安发布的长三角区域户籍居民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业务可跨省办理的消息后,便带着五岁的女儿来申领居民身份证。据胡先生称,之前就想给孩子办理身份证,但以前还需要带着孩子回到户籍地句容市办理,因此一直未能办成。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户籍民警在审核了申请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及孩子的出生医学证明后,为孩子采集了人像及指纹信息,迅速将业务受理办结。这也是安徽省公安机关受理的第一笔长三角区域户籍居民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业务。

通讯员 黄欣美 张春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笪越 朱亚运 张可 刘丽媛 石小磊 新安晚报/大皖新闻记者 诸陈牧 姚一鸣 吴碧琦 叶晓 刘旸 新民晚报记者 范洁 毛丽君 吕倩雯 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 陈薇 施雄风 胡杨 马佳妮

校对 盛媛媛

关键词:

上一篇:【天天热闻】一个人一片林一辈子,他用41年守护这片绿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