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演唱会抢票,秒空”、“到处托人买不到票”、“观众称花千元在演唱会看柱子”、华语演唱会在全球迎来“炙热的夏天”、数字歌手成“顶流”……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演唱会炙手可热的各类消息不绝于耳。
演唱会遍地开花,演艺产业的新消费时代到来了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深入线上线下调查采访,探讨演艺行业的发展大趋势,期待更丰富、更创新、更优质的文化新供给。
最近,因为江苏即将落地多场演唱会和音乐节,使得#端午假期江苏赢麻了#成为热门话题,有网友表示,江苏在开演唱会和音乐节的事情上又“卷”了,常州音乐节请了汪苏泷,海门音乐节请了郭顶、连云港音乐节请了张远……羡慕到流泪。记者注意到,端午假期临近,年轻人青睐的户外音乐节呈现遍地开花的火爆,且有下沉向三四线城市的趋势,“音乐节+文旅”正在成为鲜明的城市品牌。
(相关资料图)
江苏各地将迎来十多个音乐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苏各地已官宣了不少音乐节,场场阵容强大。6月10、11日,将在南通大剧院北绿地举办的紫琅音乐节,会迎来许嵩、老狼、木马乐队等热门歌手和乐队;6月17、18日,泰州芒禾音乐节则在溱湖湿地举行,邀请到了朴树、霓虹花园等。
6月22、23日,南通盛放音乐节则有郭顶、赵雷、杨乃文、九连真人等参加;6月22、23日,在常州新龙生态林举办的长江森林音乐节,则拥有新裤子、汪苏泷、张云雷、康姆士、落日飞车等阵容;6月22、23日,连云港市刘志洲山体育公园将推出帐篷音乐节,周传雄、房东的猫等到场。
9月9、10日,扬州将举行中国瓜洲音乐节,万年青年旅店、逃跑计划、二手玫瑰、刺猬、旅行团、盘尼西林、马赛格、反光镜等豪华阵容已经让网友迫不及待了。另外,还有即将官宣的镇江长江国际音乐节等。
2023年落地三四线甚至更低线城市的音乐节数量已经紧追一二线城市了。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5月20日-31日全国就有17场音乐节,除了杭州、上海等,还有焦作、宜兴等三四线城市。记者看到,6月开始,江苏周边的浙江、安徽等地也有大量音乐节,举办城市包括阜阳、蚌埠、海宁、衢州、临沂、新昌县等等。
“为TA赴一座城”成Z世代旅游新选择
北京迷笛演出有限公司CEO单蔚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近十几年来,国内的户外音乐节蔚然成风,音乐节辐射的地域正在逐步拓展和下沉,不仅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甚至很多二三四线城市也纷纷举办音乐节。
另外,音乐节类型也呈现出从单一向多元、综合向垂直类分化的转变,不局限于开始的摇滚乐,还有电子乐、民谣、二次元的动漫游戏类音乐等,因此吸引的群体也更广泛。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音乐类型不同的歌手在官宣自己将参加的音乐节后,都有粉丝表示将跨城追随。
“为一场音乐节而赴一座城”,正在成为年轻游客的旅游新选择。单蔚分析表示,音乐节新现象的背后,是Z世代消费群的崛起,“年轻化”消费倾向于圈层文化、共同价值观和社交需求。Z世代消费群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更需要参与、互动、体验式的消费场景和方式,更愿意主动分享与创造。
打造“音乐节+”业态,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今年“五一”,音乐节演出项目跨城购票观演人数占比超过50%,按照综合带动指数初步测算,音乐节和演唱会项目带动演出票房之外的交通、食宿等综合消费规模超12亿元。
拿南京来说,五一期间举办的咪豆音乐节,门票早早就售罄,3天里6万多乐迷齐聚溧水,溧水多家酒店也频频在朋友圈晒出“满房”消息,音乐节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单蔚告诉记者,三四线城市的音乐节渐成气候,这背后可以看到地方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对音乐节强大资源聚合能力的重视。每场音乐节其实就是一场城市推介会,除了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外,当地的文旅特色都可以拿出来营销。
“而这些新现象也使得商业之间的壁垒逐步被打破,形成更多、更有趣、更有温度的业态模式。”单蔚告诉记者,户外音乐节在引流、盈利,以及扩大社会效益、提高市民幸福感方面的作用,较之其他活动方式而言,更具吸引力。
记者注意到,已经有不少城市嗅到其中的巨大商机,依托音乐节和城市文旅资源,打造“音乐节+”业态。比如“五一”假期,山东烟台举办黄渤海迷笛音乐节,当地顺势打造“摇滚烟台”名片,并将与迷笛音乐节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推出以“迷笛俱乐部”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培训活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音乐节确实能带来大量人气,但办好音乐节,也不只是“乐队歌手+草地+美食”的简单组合。记者看到,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关于音乐节的吐槽文,吐槽的方面包括交通拥堵、食宿涨价、秩序混乱等配套服务,以及演出阵容一般、质量参差不齐、票价过高等演出类问题。
因此要让人气常在,除了提供优质而多元的演出外,各方面的配套也应尽快跟上,这样才能让观众每次来都有新的沉浸式体验。
说到底,以音乐节为契机,吸引年轻观众爆炸式涌入,同时也为当地文旅部门提供了做口碑的机会,需要夯实设施“硬件”,做优服务“软件”,形成有特点的城市文化品牌,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来、留下来,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策划:冯秋红
校对 徐珩